水环境治理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掘金时代。始于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综合修复等治水产业链的这场盛宴,以多元化、精准化、效果化的涌现为特点,不断融合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界限,最终形成万亿级投资规模的刚性需求。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褪去产业初期的狂欢,水环境治理也逐渐发生着嬗变。
万亿市场逼近爆发拐点 水环境治理将迎产业新生态
从设备制造到解决方案,从污水处理到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直至水生态环境修复,水环境综合服务替代传统水处理的戏码正在悄然上演。以治理成效精准化、应用方案多元化、品牌价值专业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水环境治理业态正在深刻影响中国“水清岸绿”的愿景。
前不久,中国水业战略论坛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透露了一个最新的消息:作为水环境治理产业的爆发年,2017年将成为产业链整体强势行情的丰收季。国内机构分析认为,这是顶层设计释放的强烈信号,同时也是水环境治理吹响新一轮市场角逐战的号角。
两年前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明确路线图:到2017年底,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河湖“帽子”;截至2020年,全国水环境治理实现阶段性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这也意味着,作为完成“水十条”部分考核目标的阶段性成效,2017年也将是各地迎来治水大考的关键节点。
而与此前利好政策如出一辙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近乎一致:“令人兴奋”。一方面,中国针对水污染现状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诚如倡导构建海绵城市,加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河长制”与排污许可证等;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加强勾勒水环境治理的产业空间。据中国证券网此前报道,仅完成“水十条”的全社会投资就将达4.6万亿元,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将带动新增产值近2万亿元。
“如你所知,十几年前,中国的水处理市场仍处于蛮荒的起步期。彼时业态周期与结构性矛盾相交织,产能过剩与商业规相糅合,中国水环境治理产业终在硝烟四起中走向佳境。”有业界资深人士指出,随着供给侧改革浪潮持续深入推进,一阵阵创新变革之风也正吹响水环境治理市场。品质内核、治理成效、智能分析等新一轮水环境治理产业带来的新模式正深刻影响着中国治水的路线图。
以消除黑臭水体、确保治理效果“看得见”的治理行动正成为水环境治理产业的新辟战场。一方面,为加紧应对“水十条”治理标的,各地打响劣V水的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另一方面,从以往单体项目治理到区域综合修复,水环境治理产业也随即正式进入到品牌时代:结合“一河一策”的原则与精准专业的技术,运用包括多元化、规模化、一体化在内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对污染水体进行定制化对症“疗伤”。
在新经济常态的背景下,追求精准专业的治理成效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水环境治理企业的选择。面对水环境治理供需侧日渐严苛的时代命题,水处理企业该如何作答?产业生态正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快马扬鞭,品质内核由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论是扎根其间的平台型企业,亦或是初来乍到的新兴力量,一条分界线已然明晰:当前,培育与提升行业品牌价值将是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也是水环境治理的产业命题。
是的,中国水环境治理产业已经到了嬗变的关口。在谋求转型升级的征程中,洞悉市场风向与企业品质内核是绕不开的两个必答题。因为在以往的发展脉络里,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规则逐渐被改写:多年来,为打造水环境治理的高端供给,中国水处理企业不断尝试探索,碧水源、兴蓉环境、北控水务等品牌均被寄予厚望。
“先决条件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符合市场刚需的好产品。”企业的品质内核最终需要用产品阐述,它带给市场的将是一种更为精细的产品体验和更有品质的环境服务体系。诚如从碧水源的崛起历程中,我们便可窥见一二。自企业创立伊始,碧水源走上了自主品牌的铸造之路。目前在净水器、膜技术应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碧水源已与国外同类企业形成对垒之势。
从市场实践看,碧水源是水环境治理产业高品质供给的一个成功案例。诚如以双膜工艺撬动国内净水市场,通过自主创新的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与DF膜工艺体系,率先将占国内净水行业高地。在随后追求创新、精准、高端的企业内核期间,旨在成为改善中国水生态环境的中坚力量,碧水源已跻身全球最大的膜技术企业之一。
之所以能斩获上述战绩,关键在于碧水源以创新创造供需,让市场切实感受到产品价值,从而改变水处理市场固有的品牌印记。不过,就水环境治理产业来看,“在创新的同时引导产业生态,这将是水环境治理市场面临的挑战。”而如果能充分释放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新动力,由此带来的治水利好也将不言自明。